三国演义毛宗岗古文批注全解第二十一回

北京荨麻疹主治医院 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a_zhiliao/210116/8595950.html
各位观众天子血诏从许田起见,诸臣定盟亦从许田起见。马腾之知玄德,以云长而知之;马腾之知云长,以许田而知之。想见许田当日,曹操之横,气焰逼人;云长之怒,须眉皆动。文有叙事在后幅,而适为前篇加倍衬染者,此类是也。这句的意思是,汉献帝的衣带血诏从许田打围后开始发生,董承马腾等忠臣的会盟也从许田打围后开始发生。马腾之所以知道刘备是个可以信赖并会盟的人,是从关羽身上发现的。马腾之所以能知道关羽的为人,则是从许田打围时,看到了关羽的表现才知道的。可以想象当日许田打围时,曹操的气焰是多么强横嚣张。关羽的愤怒程度,应该被气的吹胡子瞪眼了。文章如果在后边有大篇幅要写,那么就适合在前边多写一些铺垫,来渲染时局和人物的内心状态,许田打围时各人的表现,就是这类情况。两雄不并立。不并立,则必相图。操以备为英雄,是操将图备矣,又逆知备之必将图我矣。备方与董承等同谋,而忽闻此言,安得不失惊落箸耶?是因落箸而假托闻雷,非因闻雷而故作落箸也。若因闻雷而故作落箸,以之欺小儿则可,岂所以欺曹操者?俗本多讹,故依原本校正之。这句的意思是,两个英雄无法共存,既然无法共存,那么必定要互相图谋。曹操说刘备是英雄,说明曹操要对刘备下手了,而且曹操也定能设身处地的猜到刘备的心思,刘备也要对自己下手了。刘备刚刚和董承等人密谋杀曹操,就忽然听到曹操的话,怎能不震惊到拿不住筷子呢。刘备是把打雷当成了自己受惊的借口,而不是因为听到打雷才吓得拿不住筷子。如果说因为打雷就吓得拿不住筷子,这话骗骗小孩子还可以,怎么能骗得过曹操呢?如今流传的三国演义抄本有很多都是胡编乱造的,所以我依照原本对此处情节做了改正。“一震之威,乃至于此。”只淡淡一语,轻轻混过,妙在有意无意之间,岂真学小儿掩耳缩颈之态耶?古史所载,后人多有误解之者。即如项羽困于垓下,闻汉兵四面皆楚歌,大惊曰:“汉已尽得楚乎?何楚人之多也!”是张良、韩信欲使羽疑彭城已失,乱其军心耳。今人看《千金记》,误以楚歌为思家之曲,劝楚人还乡。夫楚人有家,汉人亦有家;将解散客兵,而先解散我兵,为之奈何?不知作传奇者,不过分外妆点以图悦目,而乃错认其事,讹以传讹,宁不为识者所笑!这句的意思是,老天这一声雷,居然有这种威力。刘备只用了这么简单的一句话,就把自己的窘迫处境化解了,妙处就在于很随意,又怎么真会像小孩子那样吓得抱头缩脖子?古代史书上记载的事情,后人在看书时往往会有很多误解。比如项羽被围困在垓下,听到包围的汉军士兵都在唱楚地的曲子,就吃惊的问,刘邦已经控制了楚地吗?怎么会有这么多楚人在刘邦手下当兵?项羽不知道,这是张良和韩信的计谋,也就是后世的四面楚歌之计,是为了让项羽认为他的大本营彭城已经丢了,以此来扰乱项羽军心。如今的人在看《千金记》时,错误的把楚地的曲子当成是思乡的曲子,说是为了劝项羽的士兵回家,以此来减少楚兵。可是,如果是这样,楚国士兵有家,汉军士兵也有家呀。如果用这曲子来勾起楚兵的思乡之情,恐怕楚兵还没走,汉军士兵就自己先动了思乡之情,反而先走了。这该咋办?如今这些看书的人,不懂写作技巧,不了解写传奇小说的人,他们不过只是为了吸引读者,而刻意妆点文章,让文章看起来好看,而这些读者就按照传奇小说的胡编乱造,认为历史就是那样的,还到处传播这些错误的历史知识,怎么会不被有真才实学的人笑话呢?此时孙策在江东,曹操更不以英雄许之。直待后来孙权承袭,乃始叹曰:“生子当如孙仲谋。”然则此老眼力,大是不谬。当青梅煮酒之日,英雄只有两人,鼎足尚缺其一也。这句的意思是,这时的孙策在江东盘踞,也是一方诸侯,但曹操却不把孙策当回事,不觉得孙策是英雄。一直到后来孙权继承基业,曹操才感叹,生儿子就要像孙权那样。曹操这看人的眼光,却没一点错。青梅煮酒时,天下英雄只有刘备他俩,鼎足三分还差着一个孙权呢。自车冑为云长所杀,而曹操之兵端起矣。玄德之不欲杀冑者,以此时衣带诏未泄,董承谋未露,尚欲与操羁縻勿绝,阳和而阴图之耳。英雄作事,须要审势量力,性急不得。玄德深心人,故有此等算计。云长直心人,别无此等肚肠。两人同是豪杰,却各自一样性格,云长之不及玄德者在此,玄德之不及云长者亦在此。这句的意思是,自从关羽杀了车胄,曹操就开始跟刘备彻底决裂,并且兵戎相见了。刘备之所以不想杀车胄,是因为此时曹操还不知道衣带诏事件呢,董承的谋划还在进行中,刘备仍然想跟曹操保持关系,这样才有背地里下手除掉曹操的机会,但是关羽杀了车胄,让曹操对刘备彻底戒备起来,所以刘备再也不会有暗害曹操的机会了。所以,英雄做事,必须要谨慎的判断局势,衡量自己的力量,绝对不可以太急躁。刘备是个心思城府很深的人,所以刘备会有这些算计,关羽是个直肠子,根本没有这些花花肠子。刘备关羽都是天下豪杰,但是性格却截然相反,关羽不如刘备的地方就在于性格,而刘备不如关羽的地方同样也是性格。此回叙刘、曹相攻之始,而中间夹写公孙瓒并袁术二段文字。瓒之事只在满宠口中虚写,术之事却用一半虚写、一半实写。不独瓒、术两人于此回中收场,而玉玺下落,亦于此回中结局。前者汉帝失玉玺,今者玉玺归汉帝,相去十数回,遥遥相对;而又预伏七十回后曹丕受玺篡汉之由。有应有伏,一笔不漏,一笔不繁。每见近人纪事,叙却一头,拋却一头,失枝脱节,病在遗忘;未说这边,又说那边,手忙脚乱,病在冗杂。今试读《三国演义》,其亦可以阁笔矣。这句的意思是,这一回是刘备和曹操开始互相攻杀的起始,在这中间又夹带写了公孙瓒和袁术两段文字。公孙瓒的事情只是借满宠的话写出来,属于虚写。袁术的事情则是一半是虚写,一半是实写。不仅公孙瓒和袁术二人在这一回里迎来了结局,玉玺的下落,也在这一回里尘埃落定。之前董卓焚烧洛阳,汉献帝丢了玉玺,现在袁术灭亡,玉玺又回到了汉献帝身边,中间隔了十几回,遥遥相对。并且也为七十回后曹丕接受玉玺篡汉称帝做了伏笔铺垫。文章写的有伏笔有照应,一点也不遗漏,一点也不啰嗦。我每次看到现在的人记述事情,写一头扔一头,前后文无法关联对照,原因就在作者自己忘了这些细节。这边没写完,又开始写另一边,搞得自己手忙脚乱,原因就在于作者自己写的太复杂多余了。现在让他们看看三国演义的话,他们就可以把笔放下不写了,因为写的太差劲了。董承义状上大书左将军刘备,备之继正统而无愧者此也。只“左将军刘备”五字,消得“汉昭烈皇帝”五字。昔汉高祖讨项羽召曰:“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。”于是名正言顺,海内归心。今玄德既奉衣带诏以讨贼,则仗义执言;武侯之六出祁山、姜维之九伐中原,皆自此诏始矣。然备于斩车冑之后,何不便将此诏布告天下乎?曰:诏词本以赐董承者也。董承在内,若遽暴之,恐害董承故也。待承死,而后此诏乃昭然共被于海内耳。这句的意思是,董承拟写的义状上写着左将军刘备,刘备可以问心无愧的继承汉室正统的原因就在此处,因为刘备不仅是汉室宗亲,还奉命讨贼。只左将军刘备五个字,就比得上汉昭烈皇帝五个字。昔日汉高祖刘邦讨伐项羽时昭告天下,愿意跟从天下任何一个攻打杀了义帝的项羽的诸侯王。于是刘邦攻打项羽就名正言顺,并且得到天下臣民的支持。如今刘备既然是凭借衣带诏而讨伐国贼曹操,那么刘备就是站在正义的立场上说话做事了,而且后来诸葛亮六次出兵祁山,姜维九次讨伐曹魏,都是以衣带诏为缘由才进行的。可是刘备在关羽杀了车胄后,为什么不立即就把衣带诏布告天下臣民呢?我说,因为这个衣带诏本来是给董承的。董承身在朝廷,就在曹操的势力控制下,如果急切的把衣带诏布告天下,那么肯定会害了董承。所以刘备一直等到董承死后,衣带诏才被公开给世人。瓒之亡也,积粟三十万;术之亡也,剩麦三十斛。粮多亦亡,粮少亦亡,何也?曰:二人之无谋等也。无谋等,则粮之多少无异也。然瓒生平,尚有荐玄德之一节可取;若袁术生平,直是一无足取。初以不发粮而误人,既乃以绝粮而自毙。天之报施,诚不爽哉这句的意思是,公孙瓒灭亡后,还有三十万蛋粮食存着。袁术灭亡时,只剩下三十斛麦子。粮食多的人灭亡,粮食少的人也灭亡,这是为何?我说,公孙瓒和袁术都是同样没有谋略的人,因为都是无谋的人,所以粮食的多少对他们来说并无关紧要。虽然如此,公孙瓒一生,至少还有曾推荐刘备做官这件事,可以拿出来说,像袁术一辈子,简直一无是处。当初讨伐董卓时,袁术不给孙坚发粮,导致孙坚功亏一篑,后来袁术自己也因为缺粮而导致灭亡。天理报应,真是让人爽快。以上便是毛宗岗古文批注第二十一回,下一期将为大家解读三国演义批注第二十二回,袁曹各起马步三军,关张共擒王刘二将,敬请期待。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lojkk.com/wazz/11541.html

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当前时间: